脚崴了几个月还肿?
很多人脚崴了,第一反应就是去揉一揉、扭一扭,甚至用力拉扯一下受伤部位的衣服,希望能迅速“消肿止痛”,事实上这样做不但无法让病情更快好转,反而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崴脚后24小时内,局部会表现为肿胀、青紫、麻木,这时应该尽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如果受伤部位已出现明显水肿,可以使用冰袋冷敷,每次15~20分钟,注意不要直接将冰袋放在皮肤上,以免冻伤皮肤;
对于疼痛难以忍受的患者,可以服用一些解热镇痛药物,但要注意这类药物有胃肠道刺激作用,对胃部有一定副作用,且孕妇禁用;
同时还可采用中药外敷、熏洗,及针灸、按摩等方法治疗,但在操作时要特别注意手法的轻重,以免加重损伤。 大多数人在发生踝关节扭伤时,可以自行处理痊愈。但对于某些特殊患者,如老年人、体弱多病者或糖尿病等患者发生踝关节扭伤时,应尽可能减少活动,抬高患肢,及时到医院诊治,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摔伤或扭伤是十分常见的损伤类型,踝关节又是非常容易扭伤的关节,占全部运动损伤的40%左右。崴脚学名踝关节扭伤,很多人平时运动或走路时,都有过不同程度的扭伤。不过,一般的小伤,休息3~5天也就差不多了,最多重一点的,休息1~2周也就恢复了。可有些患者,踝关节扭伤后,肿胀瘀斑没有明显消退,出现踝关节周围钝痛或刺痛,疼痛甚至加剧,不敢落地活动,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这是为什么呢?
受伤后过度卧床休息是导致损伤后慢性疼痛最常见的原因,这与目前我国“养病”文化及习惯也有很大的关系。
为什么说适当运动有利于促进扭伤后肿胀消退?
我们人体有很多淋巴管,淋巴管是和血管类似的管道系统,并不直接与血管相通,淋巴管内流动的是淋巴液。淋巴液是由毛细血管的高压 Filter 过滤到组织间隙的液体,这些液体在组织内进行物质交换,并从组织内吸收蛋白质、脂肪及其他代谢产物,最后这些液体重新被毛细淋巴管重吸收,由淋巴管收集后回流到静脉。
这个淋巴回流系统,是人体的第二条回流通道,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后主要靠淋巴回流完成组织内代谢产物及蛋白质等成分的回吸收。可以想象,如果这第二条回流通道也因某种原因不能正常工作,组织间隙的液体就难以消肿,代谢产物难以被及时转运和清除,这样疼痛就难以缓解。
踝关节扭伤,最容易受伤的是外侧的韧带,这属于血管比较少的区域,扭伤后的损伤代谢产物难以通过血管转运,这就主要靠淋巴回流来完成。而淋巴回流有一个重要特点:主要靠肌肉收缩挤压进行,类似人体的“挤奶”作用。当患者受伤后过度卧床休息或害怕再次受伤而不敢活动时,受损踝关节的周围肌肉没有足够的收缩机会,这样就影响了局部淋巴回流,从而延迟了肿胀和疼痛的缓解。
怎么才算过度休息?
一般来说,除了受伤后的3-5天内,可以适当减少活动,好好“养伤”以外,之后都应该开始逐渐活动。这个活动可不是指继续原水平的运动,而是指主动多站立、多行走、多按摩受伤部位。可以理解为:正常生活不受限,减少剧烈运动,能多活动别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