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几点小雨?
首先,我们要知道气象学上关于下雨的量级是怎样划分的。 根据降雨量的不同,将降雨分为四种: 小雨 ,降水持续时间小于25分钟; 中雨 ,25分钟到1小时之内; 大雨 ,1个小时至30分钟左右; 暴雨 ,30分钟到60分钟左右。 我们平时说的“中雨”,在气象上的定义是连续1小时的降雨量等于或大于10毫米的降雨;而“大雨”则是连续1小时的降雨量等于或大于20毫米的降雨。(注意这里都是指一小时内的累积雨量) 而你提到的“小雨”,严格意义上的“小雨”是指降水持续时间小于25分钟的细丝状降雨,也就是说这种雨下的时间特别短。但是,因为现代气象观测技术的提高,对雨量的测量精度大大提高,现在通常情况下把时间间隔为10分钟的降雨都称为小雨。
此外还有一种“雷阵雨”,这是一种对流性强、突发性的降雨,常发生在中高纬度的热低压槽前或有冷空气活动的地方。其特点是:开始得突然,结束得也快,但降雨强度会比较大。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小雨”其实是一种范围很广,而且很难精确量化标准的天气现象。 那么如何来解释这种现象呢? 其实这也和我们所观察到的自然界的现象有关。雨水是由悬浮在空气中液态的水蒸气凝结而成(比如高温潮湿的区域常有“雾”出现)。当空气中的水蒸气体积达到过饱和时,就会产生降雨。因此可以理解为:先有水蒸汽的存在,然后经过凝结,最终形成降落的雨滴。
由于水蒸气的挥发性和水分子的扩散性,我们的地球表面虽然处处都有水蒸气存在,但却不是绝对均一的水平分布状态。尤其是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会逐步降低。因此就使得不同地方的雨水产生和降落存在时间和量上的差异。 而当我们看到某地显示有“小雨”预报的时候,实际上意味着在这种气压、温度等条件之下,水蒸气已经超过了过饱和状态并且已经开始凝聚成水滴了。只不过因为环境条件的限制,这些水滴还不能降落到地面,形成看得见的水滴。换句话说,这个时候如果进行监测,可以发现空中已经有水滴存在了。只是还没有达到能落下地面的数量和质量,所以不能以肉眼可见的形式出现在地面以上而已。
当然,这是从气象学的角度来进行解释的。但从实际生活体验上来说,我们往往很容易误把“小雨”当成是没有下雨,或者误解“小雨”就是下了点小雨,而实际上可能是长时间阴雨绵绵,或者是瓢泼大雨。 究其原因,是因为人类感官对于直接感受小雨是非常困难的。再加上视觉错觉的作用,更容易造成主观臆断的错误,从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