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的五行属什么?
先引用一段古籍原文: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焉……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锐廉而不刺,义之方也;循理而断,礼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肤里有瑕,忠之方也……”[1] 这段话出自西汉·戴圣所撰《礼记·聘义》。其中“润泽以温”“不挠而折”分别形容玉的“润”与“韧”,是评价玉器的重要标准。至于其他几个属性——锋利、耐磨、耐腐蚀等等都是由此二者引申而来。可见,古人对玉石的认识从外观上主要还是基于其细腻温润的光泽和韧性。
我们现在的珠宝鉴定中依然将光泽作为评定宝石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行话叫做"亮感"或者"闪光感".不过这个"光泽"的概念已经被现代科学极大地拓宽了,并不再单纯指矿物晶体本身的光泽,而是包括了许多光学现象,比如反射、衍射等等。 因此如果套用古代的审美来看待现代的宝石,那么许多钻石可能是没有资格的。但如果是和田玉、翡翠等古来就有的传统玉石则另当别论。
回到问题,其实古人对于玉石属性的认识与现代科学是相通的,只不过他们没有现代物理学和化学的知识,只能凭经验进行总结而已。所以这些认知都是可感的,是经验的真理。就像今天我们看到一坨屎会认为它很臭,但是无法用数学公式证明它的臭味一样。 另外需要提一下,虽然古人发现了许多美丽的玉石,并赋予了它们文化意义,但是在一些地区,有一些玉石并不是那么讨喜的。
在清代袁枚的《子不语》中有记载,说云南有一种玉 "色如灰炭,毫无光彩,最为下品......乃云民用以垫桌脚,盖以卑污之物,取制轻软,可以流通笔札者也" 的玉就是这种颜色质地都很差的玉石,甚至还不如现在用来做笔帽的塑料。可想而知,如果在今天,这种颜色的玉是会被归为低等级的玉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