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哪里蟋蟀?

代彤静代彤静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上海养虫不算太久,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这一时期,上海人开始接触和饲养昆虫,其中又以观赏蛾类为主(如凤蝶、粉蝶等),也有少量的观赏蟾蜍。那个时代,能够养虫的人是相当少的,而且以年轻人居多,因为他们能接受新事物。

我是从上大学时候开始养虫的,当时在寝室里养了两只斑蝥(臭大姐),作为药物使用,后来也养过螳螂、天牛、锹甲,再到后来看人家养蛐蟮(蚯蚓)。那个时候,能想到最奇特的虫子就是蟋蟀了——那么小的东西会唱歌!于是托同学从外地带来两只黄褐色的小家伙,用啤酒瓶子做个笼子,每天上学放学路上给它灌麦麸和水,希望它快快长大。但是没多久这两只小蟋蟀就“飞”了,原因是它们长大了,打洞越挖越深,结果把自己“埋”了。

第二个阶段是21世纪开始至今,这个时候互联网已经普及,人们可以在网上买到各种昆虫,物流也越来越便捷。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是商品化的昆虫越来越多,以前都是爱好者自己收集、培育,再进行交易或交换。现在则是批量生产,很多商家直接从国外进口幼虫,培养成成虫后再进行销售,价格上要比上个阶段便宜许多,使更多的人可以购买并饲养。同时,随着快递行业的兴起,各地虫友之间交流也更加方便,只要在网上发布求购信息,很快就可以收到回复。我是在2003年开始再网上购虫,至今已有十几年历史,购买的虫子品种包括螽斯、鸣蝉、蟋蟀、蝈蝈、蜻蜓、蚂蚱等等,数不胜数,这也直接导致了我现在对不同种类虫子的识别能力。

通过这么多年买虫、养虫、看虫的经历,我对现在的“小虫们”有如下总结:

一, 大小合适。对于人工养殖的虫子来说,最好别让他们长得太大,如果成虫体长超过5cm,体重超过1g,就会显得太大只。太小呢,又会显得太弱不禁风。所以2-4cm体的蛐蛐最受宠。

二, 颜色漂亮。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虫体的装饰性,一只色彩鲜艳、花纹精美的虫子更能受到人们的喜爱。当然,如果本身没有华丽的颜色,可以通过后续的“打扮”来增加美感,比如用颜料涂上漂亮的图案,或者配上颜色亮丽的尾屏。

三, 个性突出。这里的个性是指某些特殊习性,比如雌雄异型(有的公虫颜色艳丽,母虫却非常朴素),雌虫产卵行为,雄虫护卵行为等等,只要是与众不同的特点,都可以增加小虫们的“身价”。

游坦洁游坦洁优质答主

我小时候在老浦东,也就是现在的南市区那里弄到过很多好蟋蟀的卵哦(我是九十年代)现在回想起来都馋得流口水呢! 那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的上海,那时还没有所谓的“黄浦江边有高楼”或者“南京西路有多漂亮”之类的说法,上海的房价也还非常便宜。

我当时和小伙伴一起住在淮海中路附近的一个小区里,那个小区有个小花园叫襄阳公园,我们经常在周末去那里捉迷藏、翻跟头玩。有一次我在一个草坪上发现了一个黑色的东西。 “咦,这是什么啊?怎么这么黑呀?” 我好奇地捡了起来。 是两个小黑点。 对的,那就是它的眼睛。 有两只圆滚滚的黑眼球盯着我不放…… 这只虫子就是一只雄性螳螂。它全身黑色而且有亮晶晶的鳞片。 我非常喜欢这只螳螂,把它小心翼翼地带回了家。可是第二天再回到原处却不见踪影了。

后来我的爸爸告诉我,他的同事曾在中山北路一家名叫“复兴东路第一食品店”的店里买过一只像蚕那么大的青绿色的大甲虫。 这个大甲虫就是我想要的螳螂!不过当时我还没见过这个品种,但长大后才终于见到了这种可爱的生物。 小的时候经常看到路边有卖炒黄豆的小贩吆喝着“炒好的嫩豆子啦”……那些豆子里面就有豆娘在里面飞啊飞~ 还有一次我和妹妹在我家后门口的小河里捞鱼的时候,居然从水里拎出来了一只蝉。那只蝉还在我手里扇动着翅膀挣扎着要飞出去……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