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和周易的区别?
从起源上,《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它起源于上古时代,在夏商周时期已经成熟并用于卜筮,也就是在周朝被编撰成书并在战国时期传至华夏各地;而五行理论则起源于远古时代的神话,是古人对世界万物划分五类的方式,金木水火土,后加上中央土,一共是五个元素(当然,这里没有涉及阴阳的概念),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作用方式构成了后来的五行学说,包括相生相克等等。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五行开始用于医学、天文、算学乃至哲学等诸多学科,它的传播和使用远远超过了占筮范围。因此可以说,周易与五行,一为占卜之书,一为哲学基础,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但在后世,人们总是用周易来指导五行,比如中医里“子午流注”讲按时辰用药就是典型例子。
从内容上看,《周易》主要是记载卜筮结果的一本书。所谓卜筮,其实就是古代的算命,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特定的时间做出决策,这包含了个人遇到的各种困难如疾病、失盗、婚姻等,还有国家大事如出征、建国、改制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借助外力帮助作出决定,而卜筮正是这种外力的体现。它通过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来帮助当事人或君王做选择。
所以,周易主要反映了社会下层的诉求,它是关于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在特定时空作出最佳选择的书籍。 而五行则是一部研究世界观的著作,它所关心的是世界万物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虽然它也涉及社会层面的问题,但主要目的是探索自然法则,所以它更多地作用于社会的中上层。
作为哲学基础的五行,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它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华文明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且由于道教的兴盛,它间接影响了古代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而周易尽管也被神秘化,被视为帝王之学,但它主要还是一部单纯的知识分子读物,其影响相对于五行要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