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对面是什么?
1936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为了彰显首都风貌,开始在外滩建设大楼和建筑群。如今的外滩,东面是北京西路,西面为延安中路、南起静安寺,北到北京东路,总面积约5.25万平方米。 当时的首都计划不仅对外形做出了要求,“建筑之形式,应具有中国古典风格”;而且对高度也有规定,“原则上不超过50米”,这显然是为了避免巴黎埃菲尔铁塔式的孤立的高耸的建筑出现。
于是,我们在今天的外滩看到的几乎所有建筑,都是呈簇群状布局的多层建筑,并且高低错落有致,看起来十分整齐大方。 不过,今天的“外滩”其实已经远远超过了1936年的范围。因为1949年之后,为了建造中山北路,将原属于北苏州路的南半段(包括“外滩”)纳入了城市规划之中。而1978年后,又在“外滩”附近建立了五岳中的南岳衡山庙和北岳恒山庙,以及普陀山的普济寺与法雨寺来充实这一带的古都风貌。
所以,现在的“外滩”其实已经是今天上海市区的中心地带了。 不过呢,在1936年到1949年间,这里确实还是上海的外滩。之所以说这里的外滩,是因为这个时期上海仅有一个外白渡桥,它连接着黄浦公园与外白渡楼,而这两者都被国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至于外白渡楼的正面,也就是正面对着黄浦江的一面,则被设计成中国传统的大殿的样式,上覆黄色琉璃瓦,正中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横匾,上面写道: “黄浦公园”。 这四个字是清光绪皇帝御笔,由当时担任江南织造局总管的太监李莲英恭拟。公园内还有一座四柱三门的牌坊,上方也有一块竖额,上面写着“古运河”这三个字。
至于它的背面,即沿着苏州河的一侧,则是另一番景致。这座六层楼的住宅兼公寓大楼,从底层开始就密布着各种各样的店铺,有卖报亭、理发店、洗衣店、冷饮店等等,一直延伸到顶层的咖啡馆和舞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