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在五行属什么?
“以形说义”是我国传统训诂学最基本的解释方法,而这种方法最早就是由《尔雅》发扬光大的[1]。 所谓“以形说义”即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求词义的方法和原则。这种根据形体来考察、分析词的意义来源的解释方法是传统汉语训诂学的最基本和最常用的解释词义的法则之一,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分析字的形体结构与字音之间的关系(如声符与声旁的关系)以及字形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在对“谓”的释义上,《尔雅·释言第一》云: “谓,辞也。”“谓”字为会意字,上“士”下“口”,本意为告诉别人自己的志向或想法。因此,将“称之谓谓”理解为“把自己的志向、想法告诉人家就可以叫做‘谓’”显然不符合其本来含义。
关于“称谓”中“谓”的含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引江有诰云:“‘谓’者‘讳’之假借……古谓犹今讳曰,讳所生曰讳祖称讳,避亲讳谓之嫌名也。” [2]此说法虽然不够准确但仍可看出汉代人已经注意到“谓”的读音与“讳”相同。由于古人认为“死人的名字是不能直接说的”(《礼记·问丧》),所以为了避免说出人名而用其他词语替代,这就是所谓的避讳。这里所说的被替换的词就是指“讳”,因为“讳”这个字的古体写法与“谓”相似,所以才产生了“叫讳”就叫做“谓”的想法。其实按照这种说法,“称”也可以算作“讳”的一种用法了,只不过没有作为“谓”的同源词而已 (当然这是后人所加)“称呼某人或者某事物就叫‘称谓’了(即‘称之谓谓之’)。”这样看来,这里的“谓”应该解释为“讳”而不是“人称代词”。
至于“谓”的古音,《说文解字》将其归入“元部”,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是念“wei四声”,但是在古代还有一种发音是读“huì”,并且该种发音在古代较为常用 (见《中国古代语音研究的历史回顾及现状》P340-346)——这正是“讳”的古音。在汉代的某些文献中还出现过“谓”的异体字——“讳” (参见《马氏文通·文通例三十四》p508——510),这更加证明了二者之间的渊源关系。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讳”才是“称谓”中“谓”的正确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