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在五行属什么?

咸奕凡咸奕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聖”从“耳”,与听觉有关;从“囗”或从“行”,表示声音传播之形,所以本义当是听声辨位之意。《说文》:“聽,聆也……圣,闻也。从口,从耳。会意,闻亦声。”段玉裁注:“凡圣字皆当作此读、解此义。今人不知圣字古读如听,训为至也,愚矣!” “圣”本义为听声辨位的意思,引申有辨别善恶的意思。

《论语·子罕》载孔子语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闲氏也,登其堂,见其冕焉,而耳顺矣。”又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可见孔子的理解中的“圣人”应当是闻声辨位的能手,同时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到了汉代,儒家学者对“圣人”的认识开始有所变化,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在《对策二第》中提出“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认为“尧舜之道,或不能终其道,而禹汤继世,以善继治,桀纣继世,以恶继乱……”故“天道大圣”(天道决定人道),由此“圣人法天而动”“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等等命题的出现便不足为奇了。

自董仲舒之后,对“圣人”的概念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宋代理学家朱熹在他的著作《近思录》里将周敦颐、程颢、程颐以及张载等人的思想概括称为理学。理学的核心便是“存天理,灭人欲”。这种观点显然与先秦时期孔孟所宣扬的思想相去甚远。

那么如何解释呢?其实这个很好解释。 北宋时有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叫程颢,他曾经这样解释过这个问题。他说:“圣人之道,简而易明,易而知备,易而备备,简而易明者,则无烦而易成者也。”(《河南程氏文集》卷五)也就是说:圣人的道理,简单明了,容易知道而且能够完全懂得。简单明了的道理就能毫无困难地得到完成。 程颢的意思是,要成为圣人并不很难,只要你按照“圣人之道”去做就行了。

既然“圣人之道”那么简单,那为什么历史上只有一个孔子一个孟子呢?这是因为不是谁都可以按照“圣人之道”做的,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才可以做到这一点。所以孔子才说,上等人很少啊,下等人很多呀…… 所以所谓的“圣人之道”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恕和谨让礼学”吗?非也!这是程颢说的“天理”的内容——或者说,这可以算作天理的一小部分罢了。

根据《宋史》记载,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初,司马光去世,哲宗亲政后恢复程氏父子的学说,于是重新起用程灏的儿子程颐担任侍讲。第二年,哲宗又任命程颐的弟弟程颐的门生吕大临为宗正少卿兼侍讲,并且让太学生赵彦若等学习程颐的学说。从此之后,程氏父子所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因此,对于当时的统治阶级来说,所谓“圣人之道”无非就是一套伦理道德规范而已——当然,这些伦理道德当然是极利于统治者的利益的,所以他们才极力推崇这套东西。 而这套东西正是由程朱学派给系统化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套东西不正是从他们嘴里发出来的吗? 总之,后世所谓的“圣人”已经不再是指能辨别善恶的明断之人,而是变成了被统治者利用的一套教条罢了。

优质答主

《易传》里提到“乾为父”“坤为母”,那这个圣就是“长子”(长男)了(我猜是); 当然周易系辞里面也提到了圣人,这里应该指的是君王,天子吧! 王者(君、帝)与父亲同位,而天地有父母,乾坤二卦象征的是万物,那么圣人就应该是在阴阳交泰处出生的孩子或幼童——即刚柔并济的仁德之人。

我个人认为这是古人对人生命的解释和理解,这种思想也是后世儒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所以我认为圣字在五行中可能是属土的意思,但是这里的五行不是现代五行的意思啦…… 以上是我的想法。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