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为什么会肌肉酸痛?
需要明确一点事实,那就是肌肉酸痛并非由体育运动直接造成的。换言之,运动时不会直接产生肌肉酸痛感。 运动产生的肌肉酸痛感是运动后发生的,通常是在运动后24-72小时后,而且这种酸痛往往是自限的(不用干预就会逐渐消失)。
那么,运动后肌肉酸痛的原因是什么呢?目前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有两条路径,即延迟性肌肉伤害理论和肌肉细胞内溶酶体损伤理论。 这两种理论都认为运动导致肌肉酸痛是由于运动导致肌细胞受损,进而激发出疼痛信号传递到大脑而产生的。只不过其中又存在着细微的差异。
就运动导致肌肉酸痛的机理而言,它们确实都属于“刺激神经末梢”假说的一部分,因此又被统称为“激痛点理论”(trigger point theory)。 这个理论最早是由Hunter和Larsson于1966年提出的,他们认为运动引起的肌肉酸痛是因为运动导致局部肌细胞缺血、缺氧而产生痛觉受体兴奋;而局部肌细胞缺血又与运动引起肌肉微损伤以及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受阻有关。
后来的研究证明,尽管运动导致肌细胞的结构可能并未受损,但运动可使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升高,进而激活磷酸激酶,使细胞内的肌酸三磷酸水平下降,继而触发了疼痛的信号。当然,这些变化都是短暂的,随着运动的进行,这些信号会渐渐消失。
然而,如果运动超过了生理极限或者运动前准备活动不足,就会导致肌细胞受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停止运动,肌细胞内的上述生化反应仍然持续进行,于是就会在运动后数小时出现肌肉酸痛的症状。 至于运动后肌肉疼痛的具体原因,目前研究人员已经找到了许多可能的诱因。例如,研究显示,运动后出现的肌肉酸痛可能与运动过程中肌肉蛋白的合成较少有关。运动后糖元和肌浆内钾离子的积聚也可能导致肌肉酸痛。 而一旦肌肉出现疼痛,机体便会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来缓解或消除这些症状。
在这些措施中,除了休息、物理治疗外,最常用的就是药物治疗了。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消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阿片类药物(吗啡、哌替啶),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等)及中药(双氯灭疼等)。这些药物对运动后肌肉酸痛都具有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