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在五行中属于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因为我在研究《易经》的时候,看到“上经”的“十翼”里,有一篇叫《坤·文言》的文章提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里有两个关键词“积善”“积恶”,与“五善”、“五恶”有关;同时这篇《文言》还谈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像地一样,“执中而天下治”“卑而不可踰”(谦虚的人让人尊敬)等等;最后这篇文章得出结论,做人要做到“纯德”,也就是道德素质要高,要有“积善”的行动。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很奇怪,因为从《乾》《姤》开始,到《坤》《复》,一直在强调“君子”,而且“君子”是带有动态属性的,是在不断修行的。但是到了《文言》这里,突然说一个人可以“积善”“积恶”了,而且这种修行好像是有结果的——“余庆”——福报?!这跟佛教、基督教等宗教讲“因果”很像啊。于是我就想起来了中医里的五行——金木水火土,觉得这里面一定有文章。
后来果然在《尚书•洪范》里找到了答案,原文记述舜帝向尧帝汇报对天命的感受,其中说到“惠迪吉,顺帝则,道盛德至善,民之父母也。”(《尚书•洪范》九畴第一条)这是说人做事要顺应自然规律,这样才会吉祥,这就是“积善”;反过来,你不按规律来,那就是“积恶”。“顺帝则”中的“帝”指的是上帝或天命,也就是大自然。这里的“善”和“恶”不是指个人的善恶,而是指个人对大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行动的善恶。
古人观察大自然是有智慧的,比如《周礼•春官》中有记载的“太宰掌建邦之六典”“小宰侍王内史,掌邦国及都鄙之典刑……听狱讼,辨疑狱,职刑名……”这些记录说明古代中国是有法律系统的,这套系统最初建立的目的就是让统治者学会尊重自然规律。《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中记载了晋国赵盾“居视其所亲,行视其所至,饮膳视其所乐,居室视其僻阳,疾视其所不用,死视其所埋葬”,这是用自然现象来观察人的德行高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