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股市什么时候?
1984年,上海飞乐音响公司(现名称“上海电子盘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交所上市,股票代码600651,成为内地首家上市公司 ,总股本2亿股。但此后的十多年里并没有出现多少新上市公司,到1997年时沪深两市也只有300多家上市公司。直到1999年底《证券法》颁布之后,证券市场才开始快速发展。 1999年底,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这一宏观经济背景下,2000年至2001年间,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狂飙式上扬,上证综合指数从1999年年底的1000点一直涨到2001年的2245.63;深证成指则从2000年初的4000点左右上涨至最高点的7213.55。其间数百家公司的市值飙升数十倍甚至数百倍,形成“五牛奔腾”、“十羊驰骋”的局面。
在2001年第二季度之后的宏观调控中,这些公司纷纷沦为“跌王”,很多股票跌幅超过80%。随后几年不断有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尝试恢复元气,但效果均不明显直至金融危机后政府加大救市力度才出现转机。
20世纪初中国出现具有现代化意义的股份制企业和股票。1914~1936年,中国股票流通市场和证券交易所相继产生和问世,股票交易量逐步扩大。
在30年代以前,交易的股票以工矿、交通业股票为主,但成交不多。30年代初以后,随着中国证券交易所和其他交易所的建立,股票交易额有较大增加。交易所中挂牌交易的股票多为金融 (如中国、 金城、盐业、 永安 四大银行和新华、 中国通商、 浙江兴业、 四明 四大 公 立银行及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企业股票。30年代中期,在旧中国发行股票最多、流通最广的上海市,股票业资本额为2100多万元,相当于该市工矿业股份资本的42%以上,而股票本身的市价与票面价值相背离的情况比较严重。在 30年代后期,由于日本侵略加剧和国民党当局的通货膨胀、 贸易封锁等,使国内企业经营困难,股票行情一落千丈,流通市场几乎趋于停顿。
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股票主要在沿海通商大埠发行和交易,发行股票200 种以上,股票总发行额折合黄金2800余万两。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行股票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